去年11月,阳明山文化大学对面,占地600坪的cama café旗舰店——“豆留森林”开幕,吸引不少民众朝圣。
此处前身,是屋龄63年的农林厅林业试验所,台北市政府“老房子文化运动2.0”活化首例。
老宅被原生树种、竹林、青苔和石头围绕著,蕴含禅意的日式庭园出自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《赛德克.巴莱》专业造景团队之手,而老宅改建则请来“四四南村”许伯元建筑师团队操刀。
高CP值、坚持品质与创新寻地五年,筹备两年,cama café创办人何炳霖把旗舰店视为转型的样板,即使生态维护要价不菲,仍在所不惜。
开这家旗舰店,意义在于替未来“定锚”,不在短期获利。
虽然疫情影响了cama海外布局,何炳霖仍斗志高昂,没有停下公开发行与IPO的脚步。好比说,斥资3000万打造的“豆留森林”,命名由来,除了凸显自家咖啡豆;也寓意“逗留”,希望客人在此可以放慢脚步。
连锁咖啡多年来竞争激烈,cama能屹立14个年头,关键就是高性价比(CP值)、对品质的坚持,以及创新。
创业前,何炳霖在广告业打滚18年,步入中年时,即使领高薪,却逐渐厌倦比稿人生,于是和妻子许建珠另辟舞台创业,辗转卖过果醋、开过餐厅,最后两人一同考取咖啡专业证照,在2006年创立cama café。
如今cama café全台120家门市,二成自营,八成加盟,2019年营收近7亿台币。
比起同业,何炳霖行销策略虽然灵活,展店步调却很谨慎,曾被称为“最难加盟的咖啡馆”。
王品集团暨益品书屋创办人戴胜益形容cama,卖的虽是平价咖啡,却没有牺牲品质与服务,加盟审核要求很到位。
想加盟cama,不但必须通过杯测、烘豆、手冲、拉花四项认证考试,还包括门市实习和财务考核等一连串流程,随时都可能被刷掉。何炳霖亲自面试加盟主,吸引志同道合伙伴,甚至,不少加盟主挑豆标准还比总部严苛。
何炳霖“龟毛选秀”作风,看在台大EMBA同学、一之轩创办人廖明坚眼里则是,“Benny(何炳霖英文名)立场明确,不会什么都想做。他说,咖啡市场竞争激烈,理念相合才走的久,事实证明,他的加盟主也跟著赚钱,做得愈来愈好。”
廖明坚观察,何炳霖是不断追求成长的企业家,经常在课堂上积极发问、举一反三,令人佩服,是真心想把事业做好。此外,EMBA班上60多位企业高阶同学对cama的理念跟品质更认同,“不但都变成粉丝,开会也指定要订cama咖啡。”
冠军咖啡师简嘉程以“极度新鲜”形容cama门市咖啡豆,毕竟,烘焙完三到七天就会用完,在同业中少见。
“豆子新鲜更要仰赖冲煮技巧,cama对咖啡师的严谨训练,是一环扣一环!”简嘉程也佩服何炳霖的敏锐味觉,每次盲测,总是能选出最贵的精品豆。
“味觉,有时是被点醒的,”何炳霖和研发团队会开出需求,请寻豆师寻找,再加以研发,非洲微醺酒香咖啡就是经典案例。
cama研发的多款精品咖啡豆,也多次获得意大利IIAC、美国Coffee Revie和澳洲AICA三大国际评鉴的肯定。
图/位于阳明山上的cama“豆留森林”,希望客人放慢脚步,已经成为知名打卡景点。
cama从10坪街边店起家,曾开创先河,直接在门市烘豆,bean to cup(从生豆到一杯咖啡)的过程,客人经常还没走到门口,就被咖啡香吸引。
一代店“经典门市”,锁定上班族,朝七晚八,让一杯40元的平价咖啡,借由百家门市,创造7亿元营收,超高坪效的关键,在于精准的品牌定位。光熟客贡献营收近六成。
今年初,会员App突破30万下载数,也让何炳霖思考再下一城,深化会员沟通。
例如,集成会员卡、集点卡、优惠券、及可储值的电子钱包,一条龙集成在App里,并推动会员分级,根据消费频率与金额,给予有感的“差别待遇”。以及因应疫情会员寄杯、振兴券等优惠,沟通更实时,且贴近需求。
他更展开攻势,发展可内用的二代店——“亮点门市”,延伸到社区、夜市商圈和城郊区。
二代店约20坪以上,提供座位、餐点,更增设咖啡用品专区,“留客时间”拉长至2小时,北高已开出超过15家门市。
其中,改装后的古亭门市,单店业绩倍数翻涨,吸引不少中南部加盟主询问。
第三代店型,就是旗舰店豆留森林。借由老宅,让咖啡这样的外来饮食,能与台湾元素结合,带给消费者更精致的咖啡文化。
第四波革命,打造体验文化下一步,何炳霖打算打造不同的咖啡体验文化。例如,职人亲授烘豆课、咖啡市集等。
Cama首届豆留市集,串联上下游业者,从咖啡器具、甜点到植栽都有,甚至还搬来帐篷,正是为了让消费者体验户外咖啡文化。
此外,除了引进各地的精品咖啡,他更表示,未来希望推出更多特色创新饮品,例如,接骨木花咖啡气泡通宁,苦甘带酸甜,就是不断碰撞出的尝试。
十多年来,台湾咖啡市场百家争鸣,光咖啡店就有多达3500家,还不含把咖啡也当作主力商品行销的1万家速食店、超商和大卖场。
即使如此,何炳霖仍看好市场潜在商机。原因是,台湾平均每人年消费200杯咖啡,离日本的300多杯,欧美的600多杯,仍有不少想像空间。
综观全球咖啡产业,几乎每20年,就因饮食改变,迎来一波产业巨变的浪潮。
根据美国咖啡协会SCAA指出四波浪潮。第一波是1940至1960年代,由即溶咖啡崛起带动的速食化风潮;第二波则在1960至1990年,全球化盛行连锁咖啡店,星巴克是经典案例;然物极必反,2000年起的第三波咖啡革命,咖啡精品化,开始强调产地和烘焙技法。
第四波咖啡浪潮,则是现在进行式。科技增进效率,咖啡师更有余裕与顾客深入互动,精准带入咖啡理念与文化。
何炳霖说,因应第四波咖啡浪潮,他寄望多元店型能成为新的实验场域。
图/cama挑战第四波咖啡浪潮,希望能精准带入咖啡理念与文化。
本文由:one体育 提供